全媒体记者 彭艺唯 通讯员 甘延成 田丰
立春拉开了万物复苏的序幕,人们纷纷走出家门,感受生活的美好,体验出游的乐趣。襄阳古城越发热闹起来,美食摊位前排起了长队,现场制作糖画的手工艺人被热情的游客团团围住,清脆的噗噔声此起彼伏……
游客增多,日子像糖画一样甜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2月5日下午,襄阳古城到处张灯结彩、喜气洋洋,“春风盈瑞气、良宵乐团圆”庙会现场,60岁的吴新义忙着制作糖画。从小跟父亲学习这门手艺,经过几十年的沉淀,吴新义“以勺为笔、以糖为墨”勾勒出的花鸟虫鱼、飞禽走兽,栩栩如生。
“这个‘鱼’怎么卖?”“还要等多久才能轮到我?”游客不停地询问着、催促着。吴新义一边回复,一边加快了手上的动作。只见她舀起一勺糖汁,或提、或顿、或放、或收。勺子在空中“游走”,黏稠的糖稀滴落在钢板上,“绘”成了兔子的模样。趁糖稀还未凝固,吴新义眼疾手快在兔头上“画”出眼睛和嘴巴,粘上竹签。
糖画以麦芽糖为材料进行造型,亦糖亦画、可观可食。熬汤、运腕走勺的技巧是决定糖画成败的关键。根据复杂程度,一幅糖画售价在10元到50元不等。“传统民俗底蕴深厚,深受市民和广大游客的喜爱,我还带了一批学员,专门教他们做糖画。只是前几年受疫情影响,人们放慢了出游的脚步,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,出门旅游的人多了,糖画也跟着走俏。”吴新义说,这段时间到唐城、古隆中游玩的游客格外多,她打算以后进景区做糖画,相信日子一定会像她做的糖画一样甜!
反复打卡,摊主喜迎回头客
入夜,古朴的北街华灯初上,金色的灯带勾勒出飞檐翘角。跟吴新义一样,68岁的王正荣也沉浸在旅游强劲复苏的甜蜜中。王正荣是北街附近的老居民,上世纪九十年代从单位下岗后卖起了棉花糖、搅搅糖。一年四季,一个炉子、一口锅,锅里搅拌着麦芽糖,也搅拌着王正荣的生活和她对未来的期待。
王正荣的摊位在北街附近的一个小巷里。那些逛完北街,钻入小巷寻找地道烟火气的游客,看到王正荣的小摊,总会忍不住买一根搅搅糖,跟她聊上几句。“这不是我小时吃的搅搅糖吗,多少钱一根?”一位提灯笼的姑娘走过来惊呼道。
“5元钱一根。”王正荣一边回答一边揭开锅盖,用两支小棒在金色的糖稀中搅了搅,黏黏的糖稀牢牢地粘在了小棒上。随着小棒快速搅动,糖稀由金色渐渐变白……“有时候我在岘山文化广场卖搅搅糖,有时候在北街附近支摊,跟南来北往的游客打交道,感受他们对襄阳的热爱。这些外地游客不少竟成了我的回头客。”王正荣说,“其中有一位武汉游客每年都要到襄阳游玩,到我这儿买搅搅糖。起初我还以为他有亲戚住在襄阳,每年过来走亲戚,后来才知道他是单纯过来游玩。他跟我说,到襄阳游玩每年都有新的发现和惊喜。”
噗噔声声,传统玩具重回视野
随着一呼一吸,玻璃底儿有节奏地起伏,发出“噗噔、噗噔”的脆响……“这个绿色的玻璃喇叭是啥呀?”游客在李大爷跟前好奇地打量着。
“这是噗噔,有的地方也叫玻璃咯嘣……噗噔是用玻璃料拉成管状,再把前端吹成一个葫芦形或球形,趁玻璃料还没冷逐惭变硬时,在底端微凸的平面上一摁,使底面略向内凹陷,冷却后就做好了。”李大爷跟游客们介绍起了这款传统的玻璃玩具。
李大爷的老家在河南邓州,过年有看戏的习惯,“看戏的时候可热闹了,台上鼓点铿锵,好戏开锣,台下孩子们围着小贩忙着买噗噔、买瓜子……”上世纪八十年代,李大爷从邓州来到襄阳,在西街、东门口、北街做起了生意。
今年过年北街游客特别多,李大爷从外地进了一批噗噔,心想反正成本小试着卖卖看,没想到游客对传统玩具很感兴趣。“在北街能看到卖噗噔的,我有一个噗噔珍藏了十几年,没想到朋友到我家玩的时候不小心弄碎了!”“小时候我买的噗噔就从来没有完整地走出过北街。”大家你一言、我一语回忆着儿时的往事。听到这儿,李大爷乐了,“吹噗噔是有技巧的,吹的时候腹部不要用力,要像漱口那样让气体在口腔中来来回回,这样吹就不容易吹破了。”
夜色渐深,游客换了一拨又一拨。声声噗噔吹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。